从沉甸甸的稻穗到白花花的米粒,稻谷不说经过了“千锤百炼”,也是被“扒了几层皮”,而这一生产过程,都是农场现代化科技的集中展示。日前,首农双河农场30万吨/年稻谷(稻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国内技术最先进、最精良的顶级生产线之一,其工艺设备适合于不同品种的加工。
据双河农场党委书记、场长高青山介绍,该30万吨/年稻谷加工生产基地已经试投产半年。初清塔和立筒仓是原粮进入车间的首道工序,每小时可清理稻谷200吨,日清理稻谷4800吨,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最先进、日清理能力最强的原粮清理设备”。
“谷物的加工过程大致包括清理、去石、谷糠分离、碾米、磁选、碾米、抛光、光电色选等工艺。”高青山说,大米加工过程的关键质量控制点之一就是去石,该生产线去石机采用的是日本佐竹公司的高端设备,工艺性能稳定,去石效果也处于世界领先。
加工过程中,稻谷会经过金属探测仪的严格筛查,这是去除物理危害、金属异物、杂志残留的重要步骤,他们采用的gj-11系列金属探测仪,是一款可以探测出铁质金属和非磁性金属的全金属探测仪,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而大米色选机是根据大米光学特性的差异,利用光电技术将大米中的异色颗粒自动分拣出来,从而达到提升大米品质,去除杂质的效果。“可以说,目前我们这条生产线是国内最先进的,保持国内五年领先。”高青山对生产线的技术含量很自信。
生产线的正式投产,意味该农场完成了“从品种选育、催芽、种植、收储、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打造完成。高青山透露,这也是副产品加工利用最充分的生产线,“即将开工的项目二期是6万吨米糠加工生产线,不仅能出产米糠油,副产品糠粕可以做饲养原料,而三期工程将实施稻壳发电,稻壳发电建成后,年处理稻壳3.9万吨,不仅可以发电1950万kwh,还可以给10万平方米小区供热,这将实现稻谷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
另据介绍,这里的大米产品完成了农业部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认证,每袋米都有个“身份证”,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加工批次、收购负责人、加工负责人等十余条产品详细信息。
据了解,首农双河农场始建于1956年,地处黑龙江,隶属北京市人民政府,是首都“飞”得最远的一块宝地,2012年双河农场正式交由首农集团经营管理。重新组建以来,农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业、两个支撑”科学发展体系,即以种植业为支柱、养殖业为推动、加工业为引擎,依靠先进科技驱动,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