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京津冀三地商品市场的布局也在持续发酵。日前,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了“天津共识”,确定将在市场转移对接、物流信息共享、电子商务发展等10个方面建立多层次对接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三地特别提出,将促进农产品(农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产销衔接和保供互助,签订“冬储菜应急供给合作协议”,并积极推进环京津冀鲜活农产品1小时物流圈建设。
“京津冀北京与津冀商品交易市场对接的重点就是批发市场、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疏解。”北京市商务委主任闫立刚直言。实际上,京津冀早在去年甚至更早就开始进行商业相关产业方面的布局了,其中就包括牵动不少北京消费者的北京动批、大红门服装市场等区域性商品市场搬迁、转移。大红门地区功能疏解指挥部专职副主任卢大文表示,今年疏解办针对大红门地区商户疏解目标为15%,约为3000家,目前已疏解近10%。疏解办计划在未来四年内逐步完成大红门地区商户的疏解。
不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也提出,北京对于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的疏解不能“一刀切”,虽然大进大出的批发市场将不再符合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但由于北京的消费量巨大,外地商品进京仍然需要一定的中转区域,因此北京可以为小量的批发或者有一定条件的中转批发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避免直接化整为“零”。
此外,本次天津共识签订的过程中,鲜活农产品供应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洪涛表示,目前北京有80%以上的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是依靠京外供应的,有20%仍然保持自给。
常年来,北京市内两成的自主供应仍很难被打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后,这两成自给的部分完全可以由区域来解决,北京本地只留小部分休闲或观光农业,而这也要求三地鲜活农产品市场对接更加紧密,如果三地能尽快建立鲜活农产品1小时物流圈,将能加速北京本地农业相关产业向周边转移、疏解。”洪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