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农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价格调控政策或迎来一次历史性的调整。日前从农业部获悉,针对下一步农产品价格改革方向,国家已确定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对于稻谷和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将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而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将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一般机制,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都已经由市场供求来形成价格。政府真正对价格有所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2004年和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2008年以来对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农产品价格已经结束了上涨周期并开始大幅跌落,而国内粮价因为受到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价的支撑,长期维持高位。“国际粮食谷物到岸征税以后,价格还比国内要便宜很多,比如,一斤玉米便宜接近5毛钱,一斤小麦便宜3毛5分钱,一斤大米便宜5毛多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表示,形势更为严峻的是中国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例如糖在配额之外要征高达50%的关税,但一吨进口糖的价格仍然比中国的糖便宜500元左右。
“中国加入WTO的时候,承诺了对农业补贴不能超过农业产值的8.5%,这是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府补贴(“黄箱”政策的一种)的限制,而现在我们有的产品补贴已经越过限制了。”韩俊表示,随着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挤压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必须要把部分“黄箱”补贴转为“绿箱”。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这次调整有两层含义,一是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发挥好的作用。另一个就是针对当前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土地收益对农民仍然偏低,进口农产品价格倒挂,国内粮食库存紧张等矛盾。
2014年,中国决定在部分地区试点施行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这一改革被视为“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的变化。而近期农业部公布的一份名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的文件更是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下一步的改革方向,除了大豆和棉花以外,至少还会有玉米和油菜籽两大品种也将加入到价格市场化改革阵营之中。
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执行院长屠新泉表示,受制于财政压力,目前WTO成员国中对农业补贴的比例都比较低,而中国的补贴还在增加,所以就存在外部压力,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农业补贴水平过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降低了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力度。”屠新泉说,除了补贴之外,很多国家采用进口税、关税配额以及非关税壁垒等限制农产品的进口,还采取税收优惠等其他手段支持农业。以日本为例,加入世贸组织后,日本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条款对农产品进口数量进行严格限制,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还在WTO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范围内拨付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提供农业公共性服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及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宋泓表示,前几年我国农产品以收购保护为主,这就使得库存增长很快,也带动了国内生产的增长。因为我国一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外对进口的限制,也很难通过大量出口的方式消化,累积的库存消化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放开农产品价格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过,宋泓提醒说,要协调好保护农民利益与市场顺畅运转有效运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