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储粮陈粮顶新粮的问题,基层粮食(粮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管干部近日表示,“以陈顶新”的“转圈粮”事件频现粮食主产区,说明目前粮食收储管理机制难以有效治理“转圈粮”问题的惩处问责和监督检查,以中储粮系统为核心的粮食管理环节漏洞问题突出。
事实上,“以陈顶新”的“转圈粮”事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发生频次很高。早在2013年9月,中央第一巡视组对中储粮总公司进行巡视后,就明确指出“存在着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的问题。但这一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观。现在看来,问题在于中储粮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没有有效的相对独立的监督检查主体,尤其是与具体收储关系密切的地方粮食监管部门无法参与。
中储粮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当然不可能自找麻烦,在没有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中储粮变成“转圈粮”也就很自然了。要想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地方粮食监管部门能去中储粮去检查。因为地方粮食部门对当地粮食生产的品种、品质、产量、销售等情况非常熟悉,他们到中粮库一查就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新粮?但根据有关规定,正常情况下,中储粮只受国家粮食局这一级部门监督检查,除非受国家粮食局委托,否则地方粮食主管部门没有权力到中储粮在地方的直属库检查中央储备粮。所以,让地方粮食部门对中储粮进行监督检查,是防止中储粮变成“转圈粮”的有效办法。
当然,中储粮除接受地方粮食监管部门的监督外,中央储备粮的企业还应该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增强检查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另外,要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责任主体的违规成本,一旦出了问题,既要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还要对涉事企业处罚,更要追究中储粮相关分公司和直属库管理不到位的责任,除将相关企业列入政策性粮收储黑名单,必要时取消出现问题的直属库收储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