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以来,东北及内蒙地区大豆(大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标价格改革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据了解,失去了政策性收购支持,实行目标价格改革的东北大豆市场显的冷清了许多,入市主体稀少,农户吃不透目标价格政策而持豆等价;而传统市场性大豆收购主体———豆油加工企业因市场不景气纷纷“转型”,开始收购临储玉米。针对目前大豆购销冷清的局面以及春节后极有可能出现价格下行趋势,业内人士建议,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应增加加工企业补贴政策,通过产业下游拉动上游。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2014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略有增加,达到3923万亩,亩产创近年来新高,即使黑河大杨树地区的亩产也达到400斤左右。从收购来看,黑龙江省大豆收购相对清淡,整体收购进度仅三成左右。”数据显示,截至1月下旬,吉林大豆入库同比减少2.2亿斤,黑龙江同比减少38亿斤。
王小语表示,近年来,由于国产大豆油加工行业不景气,黑龙江不少原来从事大豆加工或者贸易的企业纷纷“转型”,利用企业原有的仓容和相关设施,转做临储玉米的代收工作,不管是作为委托收购库点,还是收了玉米之后转送其他收购库点,都有不错的利润空间。
虽然大豆价格走低,但加工企业却兴奋不起来,因为国内外价差仍在持续、豆油行业整体低迷仍在,那么,国产大豆该如何借助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完成自救?王小语认为,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启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对于扭转大豆产业的颓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超过8000万吨,而进口大豆加工产能则达到1.4亿吨,而实际加工量则在6000万吨上下,大豆过量进口逐渐显现。
黑龙江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潘升则表示,东北三省一区各地大豆目标价格改革实施细则出台的比较晚,而且选择的都是最不出意外的补贴方式,即按照大豆种植面积和平均价格实行补贴,政策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潘升建议,目前黑龙江省大豆收购比较清淡,大豆加工企业承受市场风险较大,入市数量比较少;考虑到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提振大豆产业的初衷,同时企业有加工需求,农户手中的大豆才能卖得出去,建议国家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中考虑增加补贴大豆加工企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