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保鲜农产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流通产业是生产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农产品运销、批发、零售、国际贸易和流通服务的复合型产业。“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农产品流通总量也呈快速增长态势。
(一)农产品批发业发展状况
1.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数量小幅增加。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从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交易总额及单位成交额等方面来看,均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占地面积30亩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约有4093家,其中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有1672家,约占市场总数的40.9%。
2.成交额比重提高,发展更趋专业化。2010年,我国亿元以上批发为主和零售为主的农批市场成交额分别为1.39万亿元和0.22万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18.1%和13.8%。由此,2010年批发为主的市场成交额比重达到86.3%,较2009年提高0.5个百分点。批发为主市场平均成交额明显增加是上述比重扩大的主要原因。
2010年,批发为主的农批市场的数量较上年增长2.7%,增速较零售为主市场低3.9个百分点,但平均每市成交额增幅却达到15.0%,较零售为主市场同期增幅高8.9个百分点。
3.专业市场占主导,综合市场比重提高。2010年,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继续占据我国农批市场的主导地位,市场数量、摊位数、年末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占比均在55%以上,其中成交额占比为65.9%,达到1.06万亿元。随着农批市场规模和辐射范围的逐步扩大,与专业市场相比,综合型市场相对发展较快。
4.季节性市场成交额增加,产地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季节性营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达到527.29亿元,较2009年增长36.3%,增速比上年加快31.4个百分点,占农产品总成交额的比重由2009年的2.8%提高3.3%。
季节性营业市场通常以产地型市场为主,随着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的逐步形成,与之配套的产地型批发市场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0年,季节性营业的农批市场98.3%的成交额来自专业市场,其中又以蔬菜和干鲜果品专业市场比重最大,分别达到61.2%和13.8%。蔬菜和水果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强且不耐保藏是重要原因。
5.封闭式市场发展较快,初、中级市场比重偏大。2010年,我国封闭式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和平均每市成交额分别为8953.22亿元和8.95亿元,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长18.2%和15.2%,增速较露天市场分别高7.2和9.1个百分点。
与露天和其他等中初级市场相比,我国封闭型市场单体规模仍然偏小,平均每市成交额仅为上述两类市场的80.1%和73.7%。总体来看,我国露天和其他市场的成交额比重仍然偏大。2010年两者成交额比重合计为44.3%,较2009年仅下降0.4个百分点。退路、退棚进厅,封闭交易任重道远。
6.市场主要集中东部沿海,分布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农产品批发交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我国农产品批发成交额占比在5%以上的省市有6个,即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及河北,成交额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山东成交额为2272.92亿元,较2009年增长26.4%,超过浙江排在全国首位,市场份额也由2009年的13.1%,扩大到2010年的14.1%。
(二)农产品运销业发展状况
1.农产品物流比重小,物流成本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推动了物流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值达158.4万亿元,过去十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值稳步增长,但相对于其他物流业态,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产品供需的要求。2010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为2.2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增长幅度较小,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仅为1.78%,较十年前下降3.49个百分点。
我国物流成本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社会物流总效益逐年好转,2011年社会物流成本占物流总额的比重降至5.3%,较2001年下降5.2个百分点。但我国社会物流业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物流总费用依然较高,同比增速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达到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占GDP的比重为17.8%。2001~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名义)增长了3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称,我国物流成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2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高主要是因为物流体系不完善,与美国相比,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仅为美国的50%左右,铁路营业总里程也仅为美国的60%左右,载货车仅相当于美国的11%。
2.农产品物流主体小而多,组织以自营为主。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数量多但规模较小,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既有经济实力弱、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户和个体摊贩,又有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经纪人、贩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终端大型零售商。
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以个体运输户、农产品经纪人和贩销大户为主。虽然以上主体数量众多,但其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低,难以与销地市场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从而很难获得相对稳定的市场销售份额。
我国农产品经纪队伍呈现“年龄偏大、学历较低、自营为主、抵御风险能力弱”等特点。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以自营为主,但呈现多样化态势。目前的组织形式有自营物流形式、农业生产者和企业联合组建的物流形式、第三方物流形式。
3.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缺乏,技术水平落后。近几年,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陆路、水运及铁路设施逐渐完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为农产品的物流提供了最基本的设施保障。公路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村公路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最基本条件。
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落后、成本和损耗率高。在农产品产后的预冷保鲜、低温环境下分拣、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以及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等方面,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技术较为落后,多数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导致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物流成本较高。
4.农产品物流企业业务增长快,盈利水平提高。201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2010年全国重点400家物流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物流企业业务量增长较大,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明显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和盈利水平同比均涨幅明显。
5.仓储业规模增长较快,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我国仓储企业的数量、从业人数、总资产和营业收入都发生重大变化。仓储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仓储业的从业人数明显增加。仓储业的总资产大幅增长。仓储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幅增加。仓储业的规模化程度得到提高。资产亿元以上的仓储业数量虽然只占比5.0%,但其资产总额占比71.4%。亿元以下的仓储企业数量占比达95%,但其资产总额只占比28.6%。可以看出,近年来数量激增的仓储企业多为小型民营企业,而大中型企业的规模得到扩大。
6.城市配送中心分布不均,多种配送模式并存。截止2009年年末,全国连锁零售企业拥有各类商品配送中心3426个,通过配送中心向连锁企业配送商品总额达到1.47万亿。其中,自有商品配送中心2819个(占比82.3%),自有配送金额0.96万亿(占比65.3%)。
我国配送中心地域分布情况:东部地区配送中心和自有配送中心数量较多,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数量则相对较少。其中,广东的配送中心和自有配送中心数量均位居第一,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的配送中心和自有配送中心的数量也都位居前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