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出口大国澳大利亚遭遇旱灾之后,美国开始利用玉米提炼生物燃料,与这些事件相对应的是国际粮价节节攀升。
一粮食央企的内部人士透露:“美国通过巨额的玉米制乙醇补贴政策,抬高粮食价格,使中国进口粮食价格升高,这需要我们做出反应。” 为了抑制粮价上涨,中国正在增加粮食储备,通常是由中储粮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大豆等产品,“我们曾经上书发改委,由4大粮食央企(中储粮、中粮、中纺粮油、华粮)参与国家粮食储备采购”。
美国的阴谋与阳谋
上述粮食央企的内部人士透露:“我们这几天行业内开会讨论了几次美国推高粮价的问题,美国现在补贴玉米制乙醇汽油,直接导致了国际粮价的上涨。”
据了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而我国是最大粮食进口国之一。上述粮食央企的内部人士表示:“我们基本已经认定,美国通过巨额补贴玉米制乙醇,导致食用玉米短缺,从而抬高了一系列与玉米用途相同的粮食价格。”
近期联合国报告指出,从长期来看,利用玉米和菜籽油获取生物燃料一类的生产对粮食作物将有持续增长的需求,这很有可能继续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
《纽约时报》也指出,目前,世界上大约有7%的玉米和其他谷类被用来生产乙醇。这一数量足以影响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在美国,乙醇生产严重依赖政府的巨额补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乙醇生产将会是非常不经济的行为。
粮农组织总干事助理哈菲兹·加纳姆甚至提醒,“我认为,所有人都应当好好审视一下这些政策的智慧何在,这是十分重要的。”
德勤一位能源分析师表示,“世界上唯一能够规模性使用乙醇燃料的国家是巴西,并且是用甘蔗制乙醇。用玉米制乙醇是非常不经济的行为,因为玉米是人类的粮食。玉米制乙醇直接导致了饲料、面粉等产品价格的升高。”
上述粮食央企的内部人士透露,“中国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美国通过提高粮食价格,导致我国的粮食价格上涨,也可以从中受益。现在已经出现了2007年和2008年粮食大涨的早期局面。”
据了解,2010年全球粮食产量将下降6300万吨,同比减少2%。中国以国际价格购进较多的粮食产品便是大豆。为了抑制大豆价格上涨风险,中储粮已经建立了大豆储备,但是每次中储粮海外买豆时,都会遭遇价格上涨。
上述粮食央企的内部人士同时透露,“在2008年,我们几家粮食企业曾经写过报告交给国家发改委,希望我们能够参与到国家粮食储备计划中,但是价格司和经贸司最终没有给予答复。现在,出现了与2008年类似的价格上涨,这样提案应该重新被提起。”
央企联手阻击
各国面对粮食价格不稳定的办法通常是利用粮食储备进行调控。比如负责粮食储备的企业——中储粮。
从2008年起,中储粮每年的储备中都有一定份额的进口大豆。据了解,年初,国家粮食局也指导中储粮落实进口转储备计划。
上述粮食央企的内部人士认为,“中储粮很少参与到国际粮食商业买卖中,所以每次中储粮的出现都会受到关注,美国也会知晓中国的粮食策略。虽然,大量的需求是我们的硬伤,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战术,通过国资委直属的四大粮食企业在国际上购买粮食。”
上述粮食央企的内部人士表示,因为“这4家企业常年在国际市场上买卖,不容易被外界了解中国的粮食策略”。不仅是一家粮食企业有这种想法,“我们沟通过,其他的粮食企业也讨论过”。
期货分析师李墨达表示,“近期中储粮每次来国际市场上购买大豆,美盘大豆都出现大涨,主要是对中国需求预期导致的上涨。此外,中国还不具备粮食话语权,因此只能根据美盘价格进行买卖。”
储备仍存难题
在国内秋粮收购中,中储粮的贸易业务已经被叫停。中粮米业高层证实,“目前在国内收购粮食依旧困难重重,农民惜售非常严重。”
上述中粮米业高层表示,“农民们已经看到,粮食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对今后的预期比较好,所以惜售严重。”中储粮在秋粮收购中,收到的粮食极为有限。
上述中粮米业高层表示:“目前粮食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家指导中储粮的最低收购价格,所以中储粮本身也无法收到粮食,他们退出收购意义不大。”
11月中旬,国家粮食局召开会议,决定加大政策性粮食市场投放力度,在前期每周安排销售政策性小麦450万吨、籼稻200万吨、粳稻10万吨、玉米180万吨的基础上,陆续安排一定数量的食用植物油、大豆投放市场。但是,12月3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国家临时存储移库大豆竞价销售交易会,计划销售移库大豆29.57万吨,全部流拍。
李墨达解释其原因,“这次销售的大豆是国产大豆,不是进口大豆。国产大豆价格高,出油率低,因此市场并不认可。”
李墨达表示:被市场所认可的进口大豆,中储粮却并不轻易抛售,“因为,进口大豆比国产大豆出油率高,中储粮现在自己也在持续地进口大豆”。中粮集团一位副总曾透露,“目前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已经达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