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仍处在“混战时代”,存在面临企业规模小、研发水平低、市场混乱等诸多难题。而另一方面,外资种业巨头在华增设育种基地扩充产能,销售业绩攀升,业务向纵深发展。
面对此现象本土种业如何“正视差距”“奋起直追”,成为正在此间举行的“2010年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及种业高峰论坛”上各界人士谈论的热点。
专家建议,有必要将种业提高到振兴国家产业战略的高度,从政策法规、行业准入门槛、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升种业发展环境,促本土企业“迎头赶上”。
种业巨头在华业务向纵深发展
本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上,美国杜邦先锋、孟山都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占据显要展位,带来包括玉米、番茄、辣椒在内的各种粮食及蔬果展品,并积极向来往客商宣传其产品优势。
与之高调亮相对应的是,这些跨国种业巨头在华业务日益向纵深发展。以杜邦先锋公司为例,目前该公司已在我国玉米主产区设立3个育种中心,其选育的“先玉335”玉米品种以芽率高、脱水快、产量高等优势,仅用3年就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品种之一。
杜邦先锋全球副总裁倪博表示,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杜邦先锋计划未来五年将其在华制种基地由现在的3个扩充至5个,种子产量实现翻番,所服务农户也将由现在的500万扩充至1000万。今年上半年,杜邦先锋在华种子销售量增长超过15%。
倪博还透露,杜邦先锋正在建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计划与所服务农户建立双向联系,力求实时掌握农民对种子、农艺技术以及农业信息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推出适应中国各地种植环境的玉米品种。
与此同时,另一家种业巨头孟山都则在玉米、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领域“全面开花”,目前其在华已设3家合资公司,3家独资子公司及1个研究中心。该公司北亚区总裁艾博文说,孟山都将其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每天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就达到260万美元。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陶承光不无担忧地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已呈快速发展势头。”从近几年发展趋势看,外资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布局则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我国种业面临严峻挑战”。
本土种业仍处“混战时代”
与外资企业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相对应的,却是本土种业仍处“混战时代”,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黄季焜认为,本土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种子企业多、大型企业少”“侵权企业多、主研发企业少”“种子品种多、表现突出的品种少”“市场高度竞争但相当混乱”等四个方面。
从本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上可以发现,国内企业展区内以地方性小企业为主,仅参展的玉米种子企业就不下40家,这些企业大多展位规模小,参展品种单一,与外资企业展区规模大,品种丰富形成鲜明对比。
谈及发展面临的难处,丹东登海良玉种业公司总经理宋雨深有感触,他说,本土种子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多数仍处在“求生存”的阶段,不少企业经营“一年换一个品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缺乏长期战略考虑。
这与黄季焜的调查颇为吻合:我国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有能力自主研发新品种的不超过100家,目前为数不少的种子企业靠“老瓶装新醋”“新瓶装老醋”等品种套牌来赚取短期高额利润,普遍缺少长期发展战略。
究其原因,陶承光认为与我国种子企业发展时间相对短暂、国有科研机构研发能力、民营种子企业呈现极不对称态势以及侵权冒牌行为损害市场公平、挤占有研发能力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利益空间均有关系。
黄季焜更是十分尖锐地指出,体制问题是影响我国种业目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政府公共研究部门从事商业化育种,制约了种子的商业化进程”。
业内呼吁本土企业“迎头赶上”
本土种子企业大多对外资大举进入带来的严峻挑战有深刻认识,但至于如何应对,却鲜有企业有应对之策。
宋雨说, “当务之急是老老实实承认差距,老老实实向外国人学习,提高品牌意识,提升育种水平,把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做到家。”这番话颇具建设性。
倪博认为,要成为成功的种子企业,除具备优质种子资源、育种技术及科技团队外,还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处理好与政府、农户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
陶承光建议,现在体制下,国内种子企业可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则认为,有必要在人才引进、研发创新、税收进口等方面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力度,扶持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同时通过联合整合扶持一批大型种子企业。
黄季焜则指出,应支持种子企业开展前育种研究,鼓励大型企业投身种子产业,同时鼓励购买国外中小优质种子公司和技术许可证,推动种子产业资源整合和企业国际化。
此外,黄季焜还建议提高种子企业准入条件,提升种子企业整体水平,同时完善品种审定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