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2006-10-26 12:00阅读:168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中国统计信息网

字号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作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简称双三角),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其在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区域资源整合与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梯度开发不够等问题。
  一、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高
 
  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比上年的2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继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后,再迈上新的台阶。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2001200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GDP总量比较
 
  (二)经济增长稳中趋缓
 
  受宏观调控的影响,2005年双三角经济增长率均比上年有所减缓。其中,长三角经济增长13.5%,比上年减缓1.9个百分点;珠三角增长15.8%,减缓0.3个百分点。但两个三角洲经济增长仍均高于全国10.2%的平均水平。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与全国的比较
 
  (三)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
 
  2005年,长三角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实现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增长20.2%。对外贸易均迈上新台阶。双三角贸易总额达9131亿美元,占全国的64.2%。其中出口额占全国的66%,进口额占全国的62.1%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全国比较
  单位:亿美元
 
2001
2005
对外贸易
总额
出口
总额
进口
总额
对外贸易
总额
出口
总额
进口
总额
长三角
1381
641
740
5024
2759
2265
珠三角
1684
776
908
4107
2270
1836
双三角合计
3065
1417
1648
9131
5029
4100
全国
5097
2661
2436
14219
7620
6600
长三角占全国比重(%
27.1
24.1
30.4
35.3
36.2
34.3
珠三角占全国比重(%
33.0
29.2
37.3
28.9
29.8
27.8
双三角合计占全国的比重(%
60.1
53.3
67.7
64.2
66.0
62.1
 
  (四)实际利用外资进一步增加
 
  2005年双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7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5亿美元;占全国的59.3%,比上年的53.6%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占全国的41.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17.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双三角地区仍是我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
 
  (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健增长
 
  2005年,长三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珠三角完成5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虽然受宏观调控和基数较大的影响,投资增幅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回落,增速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双三角固定资产投资仍比上年新增3293亿元,占全国新增额的18.1%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国比较
  单位:亿元
地区            
2001
2004
2005
2005年比上年增长%
全国
37213
70477
88604
25.7
长江三角洲
6449
13633
16172
18.6
珠江三角洲
2547
4544
5297
16.6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8996
18176
21469
18.1
双三角合计占全国的比重(%
24.2
25.8
24.2
 
 
  (六)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
 
  2005年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5年两个三角洲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珠三角为17477元,比全国高出66.6%。两个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比较
  单位: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长三角
10132
10762
12087
13795
15607
珠三角
14799
14653
16033
16681
17477
全国
6860
7703
8472
9422
10493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比较
  单位: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长三角
4886
5195
5604
6290
7109
珠三角
 
 
5827
6210
6331
全国
2366
2476
2622
2936
3255
 
  (七)财政收入再创新高
 
  2005年双三角财政收入总额为4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占全国的比重为13.9%,比上年的12.7%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财政收入为3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3%提高到9.3%;珠三角为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提高到6.7%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财政收入与全国比较
  单位:亿元
地区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长三角
1322
1553
1960
2413
3174
珠三角
736
769
863
936
1211
双三角合计
2058
2322
2823
3348
4385
全国
16386
18904
21715
26396
31628
双三角合计占全国的比重(%
12.6
12.3
13.0
12.7
13.9
 
  二、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地区比较
 
  作为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两大经济区,双三角在经济活力、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和不同。
 
  (一)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于珠三角
 
  2005年长三角GDP总量达33567亿元,珠三角GDP总量达18059亿元,长三角是珠三角的1.86倍。而2000年长三角是珠三角的1.92倍,2004年是1.89倍。这表明两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二)经济均保持高速增长,但珠三角增速快2.3个百分点
 
  2005年双三角经济均保持快速增长。长三角经济增长13.5%,珠三角经济增长15.8%,珠三角比长三角快2.3个百分点。从历史来看,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也高于长三角。20002005年,珠三角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比长三角快1.5个百分点。
 
  (三)珠三角人均GDP高于长三角
 
  珠三角流动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该比重远远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以常驻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仍高于长三角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人均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长三角地区。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驻人口平均)为41990元,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长三角高3.4%
 
  (四)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
 
  近几年,双三角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2005年长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前者是后者的2.2倍。而2000年前者只是后者的2倍。2005年珠三角城乡差距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7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331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五)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2
 
  2005年,长三角财政收入为3174亿元,珠三角为1211亿元,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2倍。这种差距随着长三角经济近几年的崛起有扩大的趋势,2004年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58倍,2003年是2.28倍,2002年是2.02倍。
 
  (六)长三角对外贸易发展以较高速度超过珠三角
 
  近几年长三角对外贸易以较高速度增长,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增长20.17%,长三角比珠三角快5个百分点。2004年长三角比珠三角快18.8个百分点。到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而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长三角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1年-2005年双三角地区对外贸易总额比较
 
 
2001
2004
2005
 
比上年增长(%
 
比上年增长(%
 
比上年增长(%
贸易额(亿美元)
 
 
 
 
 
 
 长江三角洲
1381
11.73
4012
44.85
5024
25.21
   进口
641
13.45
1929
42.15
2265
17.42
   出口
740
11.92
2083
47.42
2759
32.45
 珠江三角洲
1684
11.67
3418
26.04
4107
20.17
   进口
776
9.92
1596
26.47
1836
15.04
   出口
908
7.20
1822
25.65
2271
24.58
 全国
5097
7.46
11545
35.66
14219
23.16
   进口
2435
8.17
5612
35.95
6599
17.61
   出口
2661
6.78
5933
35.39
7619
28.43
占全国的比重(%
 
年增长
百分点
 
年增长
百分点
 
年增长
百分点
 长江三角洲
27.09
1.03
34.75
6.17
35.33
0.58
进口
26.32
1.23
34.37
1.11
34.32
-0.05
出口
28.22
1.29
35.11
2.87
36.21
1.10
 珠江三角洲
33.04
1.25
29.60
-4.51
28.88
-0.72
进口
31.87
0.51
28.44
-2.13
27.82
-0.62
出口
34.12
0.14
30.71
-2.39
29.79
-0.92
 
  (七)产业结构趋同
 
  2005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为4554135146。这种产业构成与全国相比有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均比全国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水平。但两个三角洲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制造业成为双三角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双三角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55%51%,不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47%的水平,也是世界各国中的最高水平。在双三角所辖的30个市中,第二产业比重超过60%的就有6个,低于50%的只有4个。其中苏州市的第二产业比重甚至高达66.6%。二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59.3%、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64.2%的双三角地区,是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主战场。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双三角的第三产业比重比2004年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51.5%也低近10个百分点。
 
20012005年双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
2004
2005
2001
2004
2005
2001
2004
2005
长三角
6.6
4.6
4.1
51.7
55.8
55.0
41.7
39.6
40.9
珠三角
5.3
3.8
2.8
49.5
53.8
50.9
45.2
42.4
46.3
全国平均
14.1
13.1
12.5
45.2
46.2
47.3
40.7
40.7
40.2
 
  三、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双三角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经济发展呈现出又快又好的良好格局。
 
  (一)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地区,双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进入21世纪,长三角经济年平均增长13.1%,珠三角年平均增长14.6%。虽然上一轮宏观调控使这两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减少,增幅回落,但消费、出口的较快增长弥补了投资拉动的减弱,仍带动该地区经济保持稳步、快速地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2005年双三角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保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大幅增长。
 
  2005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3%,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浙江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集成电路、光通讯设备、微波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和计算机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8.4%16.2%46.7%29.9%17.3%
 
  2005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065亿元,增长19%。森工造纸、医药、汽车三大潜力产业增加值645亿元,增长25.5%
 
  (三)注重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几个约束性指标。双三角地区在这方面也先行一步。
 
  上海2005年万元GDP能耗为0.88吨标准煤,在全国属较低水平。2006年的节能指标是万元GDP能耗下降4.4%COD排放量五年要消减15%;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消减35%。把突破能源、环境的“硬约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江苏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省共有环境监测站14个,设立自然保护区31个。建成烟尘控制区142个,面积达0.3万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07个,面积为0.24万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分别比上年提高2.1个和2.6个百分点。2005年,江苏万元GDP能耗为0.92吨标准煤。
 
  珠三角由于经济结构中重工业、高污染的产业占的比重较小,在能耗的控制方面一直做得较好。2005年广东省万元GDP能耗0.79吨标准煤,名列全国前茅。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全省已建成烟尘控制区161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4个。至200512月,全省建成水处理厂79座,日处理水能力634万吨。建成19座符合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在生态绿化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果。全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迹地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153.49千公顷,义务植树8455.49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70.22千公顷。森林覆盖达57.5%。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建立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37个,总面积107.2万公顷,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建成生态示范区189个,比上年增加24个,总面积335.6万公顷。
 
  (四)经济区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05年长三角区域合作硕果累累。涉及环保、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旅游等广泛领域。
 
  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拓展。《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推进方案》提出“信用长三角”,力求实现三省市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试运行、三地信用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企业信息的相互查询。目前已确定了“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的工作目标:力争2006年前,共同制定区域内三方信用信息标准,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级管理,实现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定期更新新机制,制定信用服务机构跨省市服务导则和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通报制度;争取2007年前,建立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联合奖惩机制;争取2010年之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信用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2006年,“长三角区域规划”将出台,着重研究解决区域内分工、协调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关注但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具体包含9大内容:即长三角发展所面临的综合交通、能源、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国际竞争力。
 
  区域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围绕国家长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沪苏浙将重点推进高速公路和铁路项目的衔接,2005年年底将完成《长三角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在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启动方面,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审查工作已经完成;宁杭城际铁路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也已开始;上海-南通铁路预可行性报告编制完成,崇明至启东过江通道工程可行性报告和相关专题研究工作也已完成。
 
  “无障碍旅行区”雏形实现。通过积极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沪苏浙加大了旅游市场拓展和项目开发合作的力度,共同构建“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20057月,国家旅游局批复将三省市编制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全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计划中。目前,三省市正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长三角区域内旅游专业人才的柔性流动,相互认可业务资质证书,实行导游管理信息、执法信息的共享。
 
  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以规划编制、联合治理太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三省市共同开展了长三角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200510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会议,标志沪苏浙之间又一个环保合作项目即将启动。
 
  四、双三角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竞争。要针对各市区资源与经济发展优势进行整体规划和定位,只有明确每个城市的不同功能定位,做好资源整合,才能迸发新活力,真正做到从地理概念到全面整合与发展的过渡。
 
  (二)协同调整产业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珠三角地区经济经过了长时期的快速发展,增速开始减缓,土地、人力等资源不足问题凸显,需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加快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发展,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是一个双赢的战略,既解决了珠三角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不足,腾出空间,发展高技术、高增长、高效益的产业,也可使落后地区通过承接珠三角的技术、资金、管理,发展经济。
 
  (三)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转变发展模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中心环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高技术产业等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起飞发源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国经济做大做强的希望也将在长三角和珠三角!
 
  (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 杨京英 郑泽香 任晓燕)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