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潍坊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

2011-04-27 08:08阅读:150

作者 : 千讯   来源 / 转载

字号

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及从业人员结构的优化升级,任何经济增长都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结果。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潍坊未来实现经济较快、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下面,就潍坊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特点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使农林牧渔业的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06年的66.8:1.5:23.4:5.6:2.7调整为2010年的68.3:0.9:22.5:5.1:3.2,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农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林业、牧业和渔业比重分别下降0.6、0.9和0.5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服务业上升0.5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工业和建筑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潍坊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5.6%,建筑业年均增长12.8%。产业内部结构逐步协调优化,工业增加值与建筑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91.1:8.9调整为2010年的89.8:1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06年67.2%、3.3%调整为53.3%、4.8%,建筑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潍坊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轻重之比由2006年的44.1:55.9调整为2010年的40.2:59.8,目前全市已形成了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海洋化工、食品加工、造纸包装等产业为主的新的工业格局。在轻重工业比重不断调整优化的同时,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6年的780.2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614.16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35.3%,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1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22.1%提高到2010年的32.92%。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潍坊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带动了全市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快于传统服务业。“十一五”期间,潍坊市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业,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第三产业体系。其中,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三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局面。

以IT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发展迅速,给信息技术业、电子传媒业、电信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发展速度加快。随着潍坊市综合实力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对社区服务、房地产服务、居民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47.67亿元(初步测算数,以年报数为准),增长21.7%,高于第三产业增速5.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6%,高于第三产业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3.0%,比2006年的39.2%提高3.8个百分点。

表1:现代服务业总量、速度与比重

(单位:亿元、%)

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十一五”期间,潍坊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快,呈现出由初级化向高级化演变,由城市向农村推进,由注重生产功能向注重服务功能转变的趋势。

首先,从总量结构的变动趋势看(详见表2),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12.3:57.6:30.1调整为2010年的10.7:55.7:33.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降幅为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总的来看也呈下降的趋势,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上升态势,提高3.5个百分点。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表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动趋势

(单位:%)

其次,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看(详见表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的从业人员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37.5%下降到2009年的35.7%,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总体上看呈上升态势,由2006年的33.2%上升至2009年的34.1%,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06年的29.3%上升到2009年的30.2%,上升0.9个百分点。就业结构呈现“一、二、三”的格局。

表3:三大产业全社会从业人员结构变动趋势

(单位:%)

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总量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也是从业人员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正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推动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样,也正因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才有条件或可能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

再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为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经济发展是否进入成熟状态的标准。结构对比系数是不同产业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表4: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

(单位:%)

对2006-2009年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详见表4)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历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小于1,第二、三产业历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1,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效益优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第二、三产业明显偏低,其中,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一产业的结构对比系数基本保持在5.2-5.6倍之间;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要比第一产业高的多,2009年为3.46倍。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下降程度超过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程度,第一产业尚有大量劳动力有待转移。

三、发展启示

潍坊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0.0%-33.6%之间徘徊,明显低于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以上)。想要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潍坊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还任重道远。

(一)树立第二、三产业并举意识,促进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潍坊市第三产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进一步提升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从二、三产业的关系看,两者是双向互动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第二产业为服务对象,没有强大的第二产业做支撑,第三产业将因有效需求不足而无法保持稳定发展的格局;而第二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即要加快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又要不断处理好二、三产业的关系,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把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进入“十一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坚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商贸物流等优势,着力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优势,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就业增长空间。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今后一个时期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动金融、物流、会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创意研发、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三是积极发展房地产、医疗保健等适应消费升级的服务业。四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五是着力培植服务业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六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和优势项目的扶持。七是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潍坊中心城市不仅是潍坊的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商贸物流中心,还是联系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带动潍坊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因此,中心城市的发展决定着潍坊服务业的发展。

(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实现三次产业的的融合发展。劳动者只有具备了胜任某一行业工作的能力时,才能成为某一行业的劳动力,实现在该行业中的就业。中国大多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只凭着传统的简单经验去耕作土地,而现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者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所以农村广大的劳动者要完成在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专项就业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以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者成为能胜任某一行业工作的农村劳动力,同时,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就业的信息,解决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问题,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推动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