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经济发展较快,带动居民生活水平

2011-04-13 10:05阅读:122

作者 : 千讯   来源 / 转载

字号

“十一五”时期,是铁岭市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铁岭新城、沈铁工业走廊、专用车生产基地、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06年至2010年,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铁岭市经济增长较快,前三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0.1%、20.0%和20.0%,是1984年建市以来增速最快的三年。后两年增速稍有回落,分别为18.0%和16.0%。2006年至2010年,铁岭市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实际增长18.8%,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4.9个百分点,是建市以来最快的时期。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铁岭市生产总值达到722.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1.4倍。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12位,2008年超过葫芦岛市,实现位次前移,位居全省第11位。

人均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8764元。初步预计,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629元,比2005年增加14865元,年均增加2973元。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一是总量在全省实现位次前移。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5.2亿元,2010年达到105.0亿元,是2005年的6.9倍。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亿元,2010年达到80.0亿元,是2005年的6.3倍,是“九五”时期总量的2.5倍、“十五”时期总量的1.6倍。在全省排名由2005年的第12位跃升至第6位,成功实现位次前移。二是增幅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44.5%,远高于同期GDP增幅,持续保持全省前列。三是收入结构得到优化。税收收入(含附税)占比达到72.4%,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同步发展

第二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一、三产业稳步推进。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4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增长44.4%;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8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增长2.2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9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增长1.1倍。“十一五”时期,全市第一产业年均实际增长7.6%,第二产业年均实际增长26.2%,第三产业年均实际增长15.7%。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增长58.3%,年均增长9.6%。

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构成(单位:%)

“十一五”期间,全市范围内强力推进畜牧业倍增计划,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9.6%上升到2010年56.6%,其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粮食总产量年均256.8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330.1万吨,比“十五”期间平均值高出28.6%。2009年,铁岭市由于受到重大的水、旱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的其他年份。2008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了全市粮食产量有记录以来的两个高峰。(如下图所示)

“十一五”时期,全市大力开展“四个一百万亩”工程,优质水稻、保护地蔬菜、花生和榛子林面积不断扩大。2010年,保护地蔬菜、花生和榛子林面积均突破100万亩,分别达到107.0万亩、102.6万亩和105.0万亩(保护地蔬菜和榛子林面积是业务部门数据)。

“十一五”与“十五”期间全市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比较表(单位:万吨,%)

伴随着播种面积的扩大,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十一五”时期全市水稻平均产量较“十五”时期平均产量高出57.9%,花生高出76.6%,蔬菜高出18.9%。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导地位日益凸显。2006年以来,全市积极打造沈铁工业走廊,深化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铁岭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从2005年的723户增加到2010年的1729户,增加了1006户。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7.9%;实现利税总额173.0亿元,比2005年增长8.0倍,年均增长55.2%。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逐年增长,2010年达到23.5万人,比2005年增加10.3万人。

2010年,铁岭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比2005年的40.5%上升了12.3个百分点,工业由过去的单纯依靠“两电一煤”向多元化发展。其中,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铁岭市三大主导产业。2010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3%。

18个重点工业园区争相发展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提高。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87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50.5%,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7%,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3%。

民营工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共计1654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5.7%,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各项指标均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8成以上,成为拉动铁岭市工业发展的主体。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2010年原煤产量2183.9万吨,比2005年下降1.9%,“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11058.7万吨;发电量134.9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0.9%,“十一五”期间累计发电677.9亿千瓦小时;饲料128.8万吨,比2005年增长4.2倍,“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300.1万吨;生铁21.1万吨,比2005年增长57.5%,“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102.3万吨;啤酒60614千升,比2005年增长11.2%,“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302874千升;钢材24.3万吨,比2005年增长4.7倍,“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71.4万吨。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2005年的5072公里增加至2010年的10117公里,年均增加1009公里。旅客周转量由2005年的11.0亿人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3.9亿人公里,年均增长4.8%。货物周转量由2005年的43.9亿吨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34.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25.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市邮政业务总量由2005年的11352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5553万元,年均增长6.5%。电信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7814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30192万元,年均增长10.7%。移动电话拥有量由2005年的65.0万部增加到2010年的220.1万部,年均增长27.6%。固定电话用户从2005年66.0万户减少到2010年的62.8万户,年均下降1.0%。宽带用户从2006年有记录的6.3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20.5万户,年均增长26.6%。

房地产业异军突起。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逐年增长,由2005年的1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4.8亿元,年均增长65.4%。商品房销售额由2005年的12.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1.0亿元,年均增长55.0%。销售商品房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79.7万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473.2万平方米,年均增长42.8%。

金融业稳步发展。2010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624.9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32.7亿元,比2005年增长88.7%,年均增长13.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10年达到484.3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5%。保险事业发展较快。2010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7.2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7%。

三、内外需求不断扩张,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为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活力。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07.0亿元,到2010年达到1002.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8.4倍,年均增长56.4%。

期间的主要特点:一是城镇投资、农村投资同步发展,分别从2005年的86.6亿元、20.4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882.5亿元、119.6亿元,分别增长了9.2倍和4.9倍。二是房地产投资飞速发展,2005年房地产投资仅有14.1亿元,2010年房地产投资达到174.8亿元,增长了11.4倍。三是在总投资中城镇投资成为主力军,占全部投资额的8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占60%以上,这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大大改变了城镇的面貌,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后劲,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6年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兴隆集团、大商集团、国美电器、TESCO乐购等知名企业的入驻,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使铁岭市消费市场出现持续繁荣的景象。2010年全市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6%。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从2005年的86.5亿元、1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9.2亿元、18.1亿元,分别增长1.4倍和74.7%,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3%和11.8%。

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全市积极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26288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75.8%。外贸出口总额46129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40.8%。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大大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上了新台阶。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从2005年的7607元/人增加到2010年的14159元/人,比2005年增长86.1%,年均增长13.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达到13730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7739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6%。

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05年的17.1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6.6平方米,人均增加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从2005年的23.8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7.5平方米,人均增加3.7平方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铁岭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323元,比2005年增长了87.6%,年均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82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3%。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一是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4.6%和40.2%,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3.9和1.7个百分点。二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迅速。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彩色电视机113台,比2005年增加5台;拥有移动电话121部,比2005年增加42部;拥有家用电脑45台,比2005年增加30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8台,比2005年增加4台;拥有电冰箱42台,比2005年增加32台;拥有洗衣机80台,比2005年增加12台。

总之,“十一五”时期,铁岭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铁岭市经济社会今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不合理,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等。尽管未来铁岭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