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地区人力资源优化问题研究

2009-02-16 04:02阅读:130

作者 : 千讯   来源 / 国家统计局

字号
按:人力资源较丰富的聊城地区,是重要的产业调整承接区域,大力优化人力资源,向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要生产力,对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力资源的优化,提高人口素质和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人力资源优化是指在大规模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一些体制机制的联动改革,对人力资源的流动性、配置均衡性、整体的基础素质、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有侧重地改进,使得人力资源质量得到持续提升。目前,聊城市人力资源呈现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智力资源贫乏的现象,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及时优化人力资源,是当前紧迫而长期要面临的任务。
 
  一、人口发展现状及行业情况
 
  年龄性别结构。2007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表明,16岁以上人口32056人,有劳动能力的为27173人。16-24岁及35-54岁为人力资源高峰,占总劳动力数的70%。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2007年老年劳动力参与比例远低于2000年水平。
 
  文化素质。2007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表明,6岁以上人口为358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10783人,初中程度15689人,高中程度3975人,大学文化程度820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417人。(见下图)男性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女性,2007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表明,女性人力资源中,大专以上人口为478人,男性则为717人,受教育人数比女性多,女性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低于男性。
 
 
 
  人才、就业结构。截至2007年底,聊城市共有从业人员344.6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164.69万人,占47.79 %;第二产业为83.18万人,占24.14%;第三产业为96.73万人,占28.07%。城镇从业人员为33.27万人。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如下表(单位:人)
 
 
单位从
业人员
比重
%
专业技
术人员
比重
%
       
332718
 
95717
 
按企业、事业、机关分组汇总
 
 
 
 
          
183528
55.16
22796
23.82
          
95849
28.81
67793
70.82
          
52959
15.92
5128
5.36
          
382
0.11
0
0.00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总汇总
 
 
 
 
A    农、林、牧、渔业
1443
0.43
237
0.25
B    采矿业
0
0.00
0
0.00
C    制造业
113535
34.12
9187
9.60
D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585
3.18
2485
2.60
E    建筑业
16014
4.81
2982
3.12
F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1454
3.44
1826
1.91
G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760
0.53
613
0.64
H    批发和零售业
11102
3.34
2097
2.19
I    住宿和餐饮业
2851
0.86
293
0.31
J    金融业
14145
4.25
2959
3.09
K    房地产业
3718
1.12
697
0.73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953
0.89
306
0.32
M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054
0.32
516
0.54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174
1.56
998
1.04
O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85
0.15
107
0.11
P    教育
53638
16.12
45720
47.77
Q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0153
6.06
16037
16.75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55
0.59
633
0.66
S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60699
18.24
8024
8.37
 
  近年来,聊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稳定增长。到2007年,城镇单位(下同)中教育、卫生行业专业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64.5%以上;制造、建筑业等行业的技术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12.7%。机关、事业单位仍集中了大部分大专以上的专业人才。与2000年相比,2007年大专及以上高素质人才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特别在那些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报酬丰厚的行业(如房地产、金融保险业),高素质人才增长迅猛,而那些属于传统产业的行业(如农林牧渔业)由于缺乏竞争力,高素质人才的增长则十分缓慢。(见上表)
 
  二、存在问题
 
  1、需求与供给不适应,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分布不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专业人员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在迅速增长,人才不足的矛盾突出。同时,由于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脱节,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以及人才所学非所用的现象突出,造成了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有些专业人员特长难以发挥。在第二产业中除制造业外,其他行业文化技术的含量还很低,比重很小,且较为零散,形不成合力,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力资源素质及行业分布还不太适应。
 
  2、布局与流向不均衡,行业结构单一。优质人力资源分布过于集中,全市各类人才近一半左右聚集于市及各县。各类人才中的76.18%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企业领域仅有23.82%的人才。同时,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完善,大量人才出走的情况虽有缓解,但人才滞留现象仍很严重。在生产单位行业中,只有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占9%以上,其他行业比重均小,可见其他行业中的人力资源文化层次技术水平含量都很薄弱,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的原则的实现,缺少人才技术的支撑。
 
  3、主体与客体呈倒置问题,人力资源使用不科学。由于聊城市市场化发育程度低,依靠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能力很弱,同时,用人单位还不能真正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行政管理部门仍然把握着人员进出单位的“钥匙”,人员的流动用人单位说了不算数的现象极为普遍,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高层次文化技术资源与低层次的人力资源成正比,凡是文化、技术层次比重大的行业,其低水平甚至没有文化的人力资源也比重同样较大,反之高水平技术资源比重小的行业,低水平的人力资源比重同样也小,二者趋于同步。这就告诉聊城们市的文化技术资源主要是在人力资源密集型的行业、企业中,重点是解决生产劳动中的技术问题。而没有把重点放在用于开发高科技的新产品,研发高新技术上。知识技术没有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
 
  4、低层次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残酷。由于目前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竞争重要集中在技术要求低的低层次劳动力市场,而低层次劳动力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因为社会进步等原因在快速减少,加之这些岗位替代性强,使低层次劳动力市场竞争残酷,低层次劳动力价格低廉。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两个弱势群体,一是体制改革形成的分流、下岗人员。这部分人与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相比,既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吃苦精神又不如农民工,且年龄普遍偏大,就业无竞争优势,家庭负担较重,是就业难度最大的一个群体。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进入城市后,虽然缺乏资金、社会关系、技术特长,但肯吃苦,就业期望不高,就业领域狭小,一般从事当地居民不愿从事的职业和工种,如各种脏、累、苦、险的工作等低层次工作。
 
  三、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配套的制度不完善。虽然市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对农民极有一定的户口限制,相关的配套的制度职业技能、职业管理模式未完善,造成人力资源流动的障碍仍然存在。
 
  2、存在把便宜人力资本存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优势的误区。不可否认,在经济发展初期便宜劳动力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但随着产业升级,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的阶段,继续保持便宜劳动力的大存量,而不是及时的进行人力资源优化,则必然在产业调整中,处于竞争“劣势”。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便宜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从战略高度把人力资源优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3、农村基础教育存量不足。聊城市农民在553.66万人口(常住人口)中占66.29%,出外务工的农民工有118.2万人,由于农村人口经济状况普遍不佳,对教育重视不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对人力资源优化影响深远。农村作为高中生的重要生源地,上高中比重仍不高,使得大部分潜在劳动力在素质上没有得到应有提升,这些人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进一步培训,都因为受教育基础不足,受到限制。
 
  4、职业培训质量不高。 富余劳动力只会低级的劳动性工作,技术含量稍微高一点的劳动,就存在这样那样的畏难情绪,这和职业教育收费过高,或培训质量不高有关,一部分受过两三年职业教育的含有技术的劳动力,现在仍在家里务农,没有实现培训的价值。它一方面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也让待业人员对职业培训存在疑虑。
 
  四、基本对策
 
  人力资源的优化是个全局性的工作,它涉及到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将人力资源优化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统筹规划,发挥好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实专业工作人员力量,从城镇化建设、本地教育、社会保障、女性的素质提高等方面入手,搞好人力资源优化工作。
 
  1、以市场机制促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强化政府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引导功能。将社会的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功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使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合理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结构。
 
  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人才队伍动态变化预测预警机制,研究开发人才市场信息标准,建立各类人才信息数据库。同时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大力培育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等专业化人才市场和网上人才市场。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派遣、薪酬设计、人才选聘等服务项目。
 
  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建设,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秩序。通过制定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保护人才流动科学合理。建设人才市场诚信体系,严肃查处伪造档案、虚假招聘、乱收费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风险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机制,保护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2、以城镇化、工业化牵引人力资源科学流动。以城镇化带动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聊城市地处平原,人口密集度大,相对来讲,城镇化建设成本低,完全有条件通过适当超前的发展城镇化,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并通过这种流动性促进经济力的活跃。尽管当前城镇化步伐加快,但仍有很多潜力可挖,完全可以在稳妥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的搞活,形成城镇化与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优化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良好格局。
 
  以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目前,聊城市特有的区位优势,成为承接发达城市产业转移,内陆经济物质输出的集散地和区位中枢。它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将人力资源的优化纳入产业调整的轨道,以主动寻找薄弱环节,有步骤地解决本地劳动力培养与成长为主,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目前的人力资源事实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闲置,进而通过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因势利导,必将在人力资源优化上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3、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促人力资源全面升级。大多数农村人才是在当地长期磨砺成才,大量吸收了地理信息、人文信息,是当地经济社会网络中的人才。必须正确处理“本土型人才”与“迁徙型人才”的关系,把人才建设的基本功放在开发和利用本土人才资源上。
 
  优先开发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农村劳动力资源大量富余,但各方面的人才全面“吃紧”。要提高依靠人才推动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想认识,树立“人才强村”、“人才强乡”、“人才强企”、“人才强农”思想意识,形成大批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乡土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造就众多的“土专家”、“田博士”,农民科学家、农民企业家,优秀乡村“管家”。 这是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任务。
 
  实施多元化梯度开发人才战略。发挥有关专业培训机构积极性,科学整合优势培训资源,建设综合性人才培训基地。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推广单位发挥优势,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上有所作为,其在农村设立的示范农场、实验基地以及中间试验机构,可以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支持各种民间力量按照市场效益原则,投资兴办职业技术培训事业。有关部门要开展技术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与培训质量评估,表彰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做出显著贡献的知名教师和知名机构。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著名机构、驰名品牌。
 
  4、完善社会保障,促人力资源持续发展。 健康状况是人的智力或精神活动的基础,故保健投资是其他各种人力投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营养、保健等项服务,来恢复、维持或改善人的体力精力,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产能力。
 
  完善人力迁移投资,即通过花费一定的成本支出来实现人口与劳动力在地域间或产业间的迁移与流动,变更就业机会,以便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国民自身的偏好(比如体面的职业、更高的收入等等)。
 
  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根据2007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77年,比全省水平低0.73年。考虑到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扩大可用于农村教育的资源的同时,应逐步提高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或者中专教育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同时,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农业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并促进职业教育向农村地区延伸和发展
 
  如果说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意味着形成一个具有报酬递增,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源泉。那么在聊城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大教育投入,统筹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用质量代数量,将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破解人才瓶颈、实现聊城市跨越发展的新举措。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