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辽宁各项社会事业持续繁荣

2009-01-08 12:03阅读:98

作者 : 千讯   来源 / 辽宁省统计局

字号
  改革开放三十年,辽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环境和医疗技术水平继续提高;体育竞技成绩斐然。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对辽宁省人才培养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需求、人民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较大贡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辽宁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持续繁荣进步,为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构建和谐辽宁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始终把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围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提高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投入,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直到硕士、博士生的正规教育体系和多层次、多类型的成人继续教育体系。1978年到200730年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达149.5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达95.4万人,普通高中培养毕业生累计达409.1万人,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分别达127.2万人和73.7万人。此外,各类成人学校也以各种形式开展学历课程与专业证书的教育培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1.高等教育快速发展。1977年恢复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使辽宁高等教育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三十年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辽宁省在改革中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调整,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办学规模,改革招生与分配办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普通高等院校由1978年的38所增加到78所,已形成了拥有综合、理工、农业、医药、师范、语文、财经、政法、体育、艺术、民族、高职等科类院校的完整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实现了从精英式教育向初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目前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1.6%提高到35.3%,教育的公平和公益性进一步得到体现。1978-2007年间,全省高等学校共招生222.9万人。2007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77.8万人,比1978年增长14.3倍。占全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总数的4.1%。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由1978年的15.1人增加到184.3人。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更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省共有7所高等院校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到2007年全省培养研究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增加到44所。2007年,全省高等院校已建成246个博士点(省属121个),共招收博士生2526人,在校博士生10786人;已建成810个硕士点(省属548个),共招收硕士生20578人,在校硕士生56519人。而1978年仅招收硕士生302人,在校生只有302人。
 
  2.中等教育结构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初期,辽宁中等教育结构单一,以普通高中为主,直接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劳动力和中初级技术人才的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十分薄弱。1979年,辽宁在全国率先对中等教育进行调整,按照普通高中与普通中专、职业教育并举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在8-9万人之间,在校学生在25-27万人之间,比1978年分别减少30多万人和3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比重由197891.6%降到198920.9%,而同期高中阶段的普通中专、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比重由8.4%上升到79.1%。在校学生33.3万人,比1978年增加27.7万人,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等教育步入了均衡稳定发展的阶段。到2007年,全省高中445所,在校学生74.24万人,比1989年增加48.64万人,增长1.9倍,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重由1989年的20.9%上升到57.2%,而同期高中阶段的其他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校生比重则由1989年的69.1%下降到42.8%,在校学生55.65万人,比1989年增加22.4万人。其中,技工学校在校学生由1989年的9.15万人增加到10.71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由1989年的13.82万人增加到22.76万人,普通中专在校学生由10.29万人增加到20.25万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达1.93万人。中等教育结构的变化,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人力资源文化和技能的需要。
 
  3.义务教育更加重视素质培养。随着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初等教育规模逐步缩小。近年来,全省义务教育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导向,以外语、科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为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年全省初中招生47.8万人,在校学生147.8万人,分别比1978年减少42.9万人和142.3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7.3%,毕业生升学率94.4%,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90.7%。随着小学适龄人口的减少,近几年辽宁省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工作。使得全省小学数量由1978年的14972所减少到7670所,减少了48.8%。小学招生39.5万人,在校学生245.3万人,分别减少了61.9%46.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毕业生升学率99.4%
 
  4.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成人教育担负着劳动者在职提高和知识更新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全省实施以“岗位培训,在职提高”为重点的“终身化”发展战略,扩大成人教育的覆盖面,以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自学考试、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了提高全省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在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技能,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要作用。2007年,全省24所成人高校及56所普通高校举办的函授、夜大学共招生8.5万人,比2000年增加2.04万人,在校学生22.2万人。
 
  5.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把建设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努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2007年,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教师50344人。教师职称结构趋于合理。正高级职称教师6232人以年平均17.76%的速度递增,占教师总数的12.38%,比1979年提高11.88个百分点;副高级职称教师15926人以年平均14.7%的速度递增,占教师总数的31.6%,比1979年提高28.84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高级职称比例达43.98%,高于国家教委制订的标准。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4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5%,青壮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一线的主力;专任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由1979年的14.68提高到115.45,达到了世界多数国家高校师生比的水平。2007年,全省普通高中教师4114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由2000年的84.48%提高到93.2%,普通初中教师10.2万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由2000年的90.26%提高到97.2%。小学教师15.4万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由2000年的98%提高到99.5%
 
  二、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
 
  1.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辽宁带来了“文艺的春天”,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机构设施,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个时期以来戏剧创作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如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报春花》、《高山下的花环》;辽宁歌舞团的大型民族舞剧《珍珠湖》;辽宁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的儿童剧《人参娃娃》、《小路弯弯》以及抚顺京剧团的《康熙出政》等剧目。沈阳、大连杂技团相继出国演出,不断创作出高、难、险的新节目。相声《特殊生活》、《假大空》引起群众强烈共鸣,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70余家电台播放。2007年,全省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5个,专业人员4292人。三十年来,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坚持以繁荣文艺为中心,实施精品战略,上演了一批批优秀剧(节)目,使全省的剧(节)目呈现出新的景象,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继歌剧《苍原》、话剧《父亲》和《凌河影人》实现国家舞台艺术品精品工程“三连冠”之后,辽宁芭蕾舞团创作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再次成功入选,续写了“四连冠”辉煌。一大批中青年演员,如刘文治、吕小禾、苏金榜、迟小秋、王玉兰等在艺术实践中崭露头角,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在话剧百年活动中,李默然、宋国锋被文化部评为优秀话剧艺术家,刘喜廷、王纪厚、李宝群、孙丁尼被评为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
 
  2.群众文化和社会公益文化事业持续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新建及改扩建一批艺术馆、文化馆新馆,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多功能的乡镇文化中心,全省市、县、区和部分乡镇均建有文化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成果丰硕,群众文化事业空前活跃。2007年辽宁省继续开展基层农村文化创建及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活动,创建了4个省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地,5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1个文化先进乡镇,56个文化先进村、社区,建成了25个乡镇文化中心。积极推进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全面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全省128个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41.3万平方米,藏书总量2451.4万册(件)。
 
  3.文博事业取得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文博事业不断加强,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出土文物、文物维修保护等方面成就巨大。五女山山城、沈阳故宫、清盛京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全省拥有6处世界遗产地,迈入世界遗产大省行列。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辽宁省第六次获此殊荣。辽宁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打造辽河文明品牌、省博物馆打造馆藏书画品牌等三大品牌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对沈阳故宫、清永陵、五女山山城、九门口长城、赫图阿拉城等10多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改善一批博物馆、文管所文物库房条件和安防、消防设施。相继制定并颁布实施《沈阳故宫福陵昭陵保护条例》、《新宾清永陵文物保护条例》、《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山城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文物保护法规,使文物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2007年,全省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处。
 
  4.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加大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活跃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进入“十五”以来,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全省文化系统实现增加值6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5.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31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全省文化系统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率先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信息交流和行业自律作用已逐步显现。盘锦市兴隆台区文化产业园区、辽宁民间艺术团、锦州辽西文化古玩商城和大连普利文化产业基地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5.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2007年,全省有广播电台座,电视台座。广播电视数字综合信息网光缆网络建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已开通14个市和大部分县区,开通SDH站点61个,长度4300公里的省广电宽带光纤网络已开通电路,实现省与各市、北京及周边省(区)节目信号的互连互传。广播电视数字化稳步推进。各级播出机构广播电视设备的固态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节目从录制、播出、传输到接受全部采用数字编码技术,标志着辽宁省广播电视业步入崭新的数字媒体传播时代。全省广播节目制作时间达到45.8万小时;电视节目制作时间达到19.5万小时。实施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到2007年末,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23%98.22%。改进新闻报道,初步形成以新闻联播为主体、以整点新闻为补充、以其他频率频道为协同、全天侯覆盖的新闻播报格局,加大了重大突发性新闻的播报,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大。辽宁电视台7个频道节目各有特色,配合互补,提高了时段与频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收视率显著上升。产业创收大幅增长。2007年,全省广电系统经营创收总额达31.3亿元。其中,全省广告收入18.8亿元,广电网络收入10.5亿元。
 
  三、卫生医疗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卫生事业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城乡兼顾,中西结合”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依托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门类齐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造就了一支掌握现代医疗科学技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高、中、初三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组成的医疗保健队伍,全省城乡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1.大型卫生机构、医疗床位稳步发展,私营医疗机构增长较快,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全省有卫生机构14819个(其中政府办的机构2447个)。比1978年增加1.2倍。全省医院、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监督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健康教育所等大型卫生机构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医院数比1978年增加1倍、妇幼保健院增加4.7%、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增加74.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增加30.4%。急救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所(站、中心)从无到有,达到11个、60个和10个。私营医院、私营乡卫生院、私营门诊部、私营个体诊所发展迅速,达到10401个。2007年,全省拥有医疗床位18万张,比1978年增长57.7%;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疗床位16.5万张,增长57.4%。卫生机构的不断健全、医疗床位增加和医疗设备及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2007年,全省七类医疗机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妇幼保健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共完成门诊病人诊疗服务9592.3万人次,出院患者347.8万人。
 
  2.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高。2007年,全省卫生机构从业人员总数27.3万人,比1978年增长58.7%;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5万人,护师、护士7.8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63.4%154.5%。三十年来,卫生技术人员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39.7%上升到42.1%,而其他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0.3%下降到57.9%。卫生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
 
  3.预防保健、卫生防疫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全省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增加到229个,从业人员1.31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11个,从业人员0.5万人。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2000年的231.45/10万下降到222.41/10万。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全省已建设初筛实验室128家,形成较完整的艾滋病检测网络;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并维持在90%以上。加强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6种地方病均保持了有效控制。城乡环境卫生经常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利用中央补助资金实施的农村改厕项目工程已完成了20024740座卫生户厕的建设任务,使80.6万人改善了户厕卫生条件民,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1.07%。健康教育和妇幼保健取得进展。实施母婴安全工程,对乡镇卫生院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整体布局、执业资格和服务等级等方面加强管理,使母婴安全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27.82/10万降至2007年的17.9/10万,新生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0年的13.3‰和18.2‰分别降至6.9‰和11.4‰。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9岁,比2000年提高0.4岁。
 
  4.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巩固和完善。2007年,全省有农村卫生机构(卫生室)21346个,其中村办11477个、乡卫生院设点19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联合办901个、私人办8719个、其他办58个。村卫生室中有执业(助理)医师3728人,有乡村医生2.6万人。在乡村医生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422人,有“中专学历及中专水平”的1.9万人。村卫生室中有卫生员350人。通过对现有在岗持有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乡村医生(医师)证书》、并获得国家承认医科类大中专学历或达到中专水平的乡村医生进行登记建档及行医资格重新予以确定等措施,整顿乡村医生队伍,使全省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得到相应提高。近年利用国家专项资金2700万元,为全省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设备,提高了乡镇卫生院救治能力。2007年,全年村卫生室诊疗3097.4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与完善。2007年,全省已初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平稳运行,覆盖行政村12189个,覆盖率达到100%,共覆盖农业人口2156.38万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900万人,参合率为88%,占农村常住人口的94.49%
 
  四、体育事业成绩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把体育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大成绩。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性体育正朝着社会化的广阔领域发展;竞技体育获得大面积丰收,一些运动项目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辽宁现已成为全国的体育大省之一,为我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城乡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目前,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在全省城市启动户外市民健身中心工程建设,在农村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7年建设了320个农民健身工程,各地均增加了对农民健身工程的投入。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城乡全民健身工程的基本框架体系。非奥项目活动广泛开展。2007年,各市分别举办了钓鱼、门球、健美、轮滑、体育舞蹈、高尔夫球、信鸽、航空航海模型、无线电测向、龙舟、汽车越野等26个项目35次比赛,极大丰富了各个年龄段不同爱好人群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提高了各个项目技术水平。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50个。全省各市县积极开展适合本地特点的体育活动,努力争创体育名城,大连的足球城、鞍山、抚顺的乒乓球城,阜新的篮球城等体育名城建设进一步发展。
 
  2.体育队伍人才辈出。2007年,全省体育系统职工6962人,有田径、游泳、举重、柔道、乒乓球等40多个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1606人。已聘专职教练员1458人。在优秀运动员中有让辽宁人自豪的精英人物奥运会柔道冠军孙福明;举重冠军丁美媛、孙彩艳、尚世春、李卓;竞走冠军王丽萍;女排运动员杨昊、刘亚男、王一梅;更有取得女子双打、女子单打冠军,是继邓亚萍之后世界上第二位获得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冠军“大满贯”的乒乓球选手王楠;射击界“老枪”,历经了6届奥运会和7届亚运会的运动员王义夫;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取5000米跑冠军,五星红旗飘在她的身上,也飘在无数中国人的心里的“东方神鹿”王军霞等。30年来,从辽宁走出去的体育健儿不胜枚举。此外,辽宁还涌现了马俊仁、王魁、鲁永明、蒋兴权、刘永福、李永波等一批著名的教练员。全省还形成了以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为主体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现在训学生1.3万人。多年来,为各级运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3.竞技体育硕果累累。辽宁省体育竞技水平已进入国内前列,具有较强的实力。近几年,辽宁省把发展竞技体育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在项目设置、计分办法、年龄结构等方面,确定了以突出重点布局项目、发挥优势项目为主、兼顾一般项目为辅的竞赛工作方针,使辽宁的优势项目得到提高、弱项得到较快发展。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在强手如林的国际体坛上,辽宁省体育健儿取得了好成绩。在1978-2007年间,辽宁体育健儿在举重、乒乓球、羽毛球、柔道、射击、游泳、排球等项目中231次改写世界纪录,279次登上世界冠军宝座。2008年在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辽宁省运动员获得8枚金牌、12枚银牌、5枚铜牌。金牌数、奖牌数、参赛人数均居全国第一。
 
  4.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上世纪九十代中期,辽宁省把体育产业作为服务业的新兴产业,加大培育体育市场的力度,积极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扩大体育产业规模。经过多年的努力,体育彩票、体育场馆开发、运动队冠名收入、有偿训练收入、竞赛冠名收入等均发展较快。2007年,全省发行体育彩票5.4亿元,其中足球彩票2.5亿元,上缴国家公益金0.97亿元,省市级公益金0.92亿元。改变了体育事业单纯依靠国家拨款的形式,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有效地保障了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辽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向未来,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构建和谐辽宁的进程中,辽宁省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必将充分发挥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促进全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