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9-01-05 01:22阅读:139

作者 : 千讯   来源 / 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

字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农村三大重点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甘肃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贵、保障低的问题更为突出,构成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制约,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着力加强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前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一、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一)农村交通、通信、供水等设施发展迅速
 
  自国家实施“十一五”计划以来,甘肃省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积极改变甘肃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实施并建成了一大批基本农田、农业灌溉、人畜饮水、乡村公路、农业基地等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用电、用水、交通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以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地围栏等"六小工程"为主要标志的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000年,甘肃省有94.24%的行政村通电,48.85%的行政村通电话,29.98%的行政村通自来水。到2007年底,甘肃省已有99.49%的行政村通电,95.32%的行政村通电话,51.84%的行政村通自来水,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5.2546.4721.86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底,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维修工程等完成投资48.03亿元,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0612公里(含村道),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6536公里,公里密度为22.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到99.84%,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86.98%,分别比上年提高2.546.78百分点,农村道路能基本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
 
  安全饮用水方面,2007年以来,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60处,水窖1.2万眼,解决了14个市()94.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面建成环县、会宁、靖远三县极度干旱地区供水工程,稳定解决了20.9万人的饮水困难。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兴修水利,在黄河流域相继建成了跨流域调水的引大入秦、民勤调水工程和景电、靖会、兴堡子川、西岔、三角城等高扬程提灌工程;在长江流域围绕嘉陵江、白龙江、西汉水“两江一水”建成了一批水利工程;在内陆河流域国家“863”计划北方干旱内陆河灌区(甘肃张掖)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取得重大进展,对相似生态区节水农业技术的集成和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截止2007年底,甘肃省农村共建水库287座,水库总库容量达到88625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94.56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370.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988.7673万亩;机电排灌面积675.47万亩。甘肃省农村累计建成水窖303.25万眼;梯田2597.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14.33千公顷;2007年,节水灌溉面积达1156.8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007年底全省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29.2亿元,其中水利基本建设项目17.9亿元,小型水利水保项目3.9亿元,农村水电项目7.4亿元。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141.41亿立方米,向全社会供水123.48亿立方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实施了9处大型灌区续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衬砌干支渠道75公里,维修改选各类建筑物207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3.4万亩。在12个市()36个县()实施了民办公助小型水利项目,建成水源工程84处,衬砌渠道237公里,改造新建泵站101座。
 
  (三)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长足发展
 
  甘肃省加大了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兴建了一批校舍,消除了一批中小学危房,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截止2007年底农村小学学校16593所,在校学生256.4万人;农村普通中学学校1493所,在校学生109.41万人;甘肃省农村职业教育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农村职业中学学校51所,在校学生4.84万人,专职教师2747人;农民成人教育在校学生达到3.64万人。
 
  在文化、卫生方面广泛投入资金,建立广播电视网、图书馆、卫生所和购买医疗器械等设施,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就医环境有了保障。到2007年底,有4613个村通有线电视;有12104个行政村通广播;建成村文化室9853个;乡村共有18524个卫生机构;医院1602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共有232139人,占甘肃省乡村人口的1.12%;已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有91026人,占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39.2%,社会福利保险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四)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及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甘肃省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但是甘肃省农业综合技术和农业设施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农业产品还跟不上国际国内市场的新需求,致使甘肃省农业发展难有新突破。因此甘肃省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就是要提高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发展机械化生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甘肃省深居内陆,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严酷,要想在甘肃省范围内开展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及设施建设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及设施建设尤为紧迫。
 
  二、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全省的不懈努力,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已有明显改善。但受历史条件限制和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中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作物赖以生长和繁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但是从近几年全省耕地面积的增减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耕地土壤肥力下降问题也日益严重,由于化肥的过量和失衡使用,有机肥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相对不足,很多农户种地基本全靠化肥,有机肥的使用大量减少,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调,地力衰竭,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2、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灾能力脆弱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还是比较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亟待加强。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功能明显减弱,难以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特别是农村灌溉沟渠的堵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农田灌溉用水。
 
  3、农村公共设施的兴建和维护困难
 
  农业税取消后,乡村财政收入锐减,农村基层对乡村道路、农业排灌系统等公共设施维护难度加大。农村道路质量不高,规划相对滞后。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实行了“村村通工程”,但在一些村庄尚不见有大的行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仍以土路交通为主,一遇到下雨或下雪天,满路泥泞。由于 交通十分不便,极大地束缚了农村的发展,即使在已建成的农村公路中,有的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由于无后期养护,道路质量差,毁坏较为严重,造成的 “瓶颈路”、“断头路”较多,通达水平较差。而大部分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基松软,抗灾能力较弱。此外,多数农村道路是由村组织农户进行修建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统一的规划,道路多蜿蜒曲折,堵塞问题突出,通行效率低下。
 
  4、农业机械与农业发展需求不相协调
 
  农业机械服务品种较少,针对小麦的种植和收获服务的机械发展很快,而对玉米、花生等作物精播、机收仍是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另外农业机械化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缺乏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机具的培训和应用。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有的地方由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够,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力的措施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能够保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在存量和增量上均与新时期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6、农村“一事一议”工作难以开展
 
  一是召集会议难度大。有些村民对村内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认为与自己无多大关系。尤其山区村,地域面积大,要使全村60%以上的人口或全体村民代表召集在一起开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二是难以形成议事决议。由于一些村民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对自己或本片、本组有利的就举手同意;反之对自己无利,特别是对自己利益有触动时,就很难达成共识形成最后决议。
 
  (二)主要原因
 
  1、资金投入不足。与国家、省、市政府每年投资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相比较,投资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过去,“两工”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现在,规定的“两工”已经全部取消,“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也有很多困难,存在“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问题,农民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下降。
 
  2、缺乏管理,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管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失修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农村基础设施多是由政府、村集体建设,农村管理,产权不明晰,管理主体缺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低下。
 
  3、缺乏统筹规划,设计不尽科学,布局不够合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纳入发展统筹规划,建筑设计水平低下,随意性突出,乱搭乱建、挤占农用地、公共用地现象比较普遍。
 
  三、进一步加强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为使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一)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先行资本”,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机制。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要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强化政府支农资金的引导职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同时,要继续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和发展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公平享有发展成果。要创新体制机制,彻底消除不适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发展要求的体制性和制度性因素与障碍,切实转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使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所有成员共享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从而为增加其供给奠定体制基础,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逐步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整体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对现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可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可以通过产权拍卖、租赁、以及建立各种协会等,加强建后管护,激活资产存量,实现良性循环。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五)应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
 
  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应结合实际,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乡有重点、村村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要突出主攻方向,重点做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行路、饮水、用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提高耕地产出率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坚决刹住乱占耕地的歪风,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增加投入,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充分利用废地、荒滩和沿海滩涂,拓荒垦田;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支持农民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建立科学耕作制度,增加土壤有机质,严格控制耕地“三废”污染,做到用养结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同时,要抓住国家实行良种补贴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农作物良种推广力度,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农民收入
 
  (七)着力加强村庄规划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为此,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