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代的中医药

2008-12-16 01:44阅读:134

作者 : 未知   来源 / 转载

字号


    尽管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有关华佗的记载只占极少篇幅;尽管华大夫的手术刀,远不如他的老乡曹孟德的腰刀锋利,但我们至今仍能感受到这位古代名医的济世之手是那样的坚而有力!

    尽管张仲景墓,远不如同在南阳的卧龙岗的游客旺盛;张仲景的医学专著《伤寒论》在人们的口头中,似乎也不及诸葛孔明“借东风”的鹅翎扇更神,但当我们今天在受寒后身子簌簌发抖时,仍能依稀望见那位古代医圣慈目的朦胧。

    事实上,很难确切地说我们的中医、中药从何时开始,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神农氏尝百草,还是孙思邈终南山采药,以至是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中医中药始终都和农稼、生命、乐善好施水乳交融,紧密相连。济世利人的良术中医,可以说是不着袈裟的活菩萨,不入空门却始终心悬于众生命门。你瞧,民间传统的药壶,那模样多像本色的司晨鸡,深夜煎熬,随着曙色初露,报道出亲人略感轻松的可喜讯息。

    笔者小时候,在上小学那个古镇上,就有一家“高台阶大药铺”。人们只有登上那十八级高台阶,才能看到那多少有些神秘的店堂。后来又到县城,看到在本县颇有些名气的“登仁寿大药房”,才知凡是中药铺,不论规模大小,内部格局都非常相似:标示着药名的药柜抽屉,很像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的蜂房结构;而那称药的小戥儿,柔和地悠荡着,也恍似飞来飞去的蜜蜂。随便一瞥那些中药名,从字面上往往会让人联想:如“当归”,使人想到召唤生命的回归;“生地”,能在生荒地上开拓希望;“紫河车”,纵是渡河涉水也似安步当车;“远志”,只有神清气定方可志存高远……

    我的联想并非毫无来由。中药不仅从其效用上济世安民,从药名的内涵上也大多雅尚高致。难怪当年诸葛亮曾遗训儿孙:日后世世代代,即使不为贤相也要当为良医。今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的有关材料可为佐证。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中医中药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悉心扶持。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医中药也与时俱进,在现代科学的滋养下焕发了青春,成为西医之外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济世扶危的重要脉流,有如长江与黄河泽被母体双流入海,许多中医界名医和老字号中药品牌更是得到有力的保护和发展。

    固然,在60年特别是近30年的时间流程中,在中西医的并立交融中,也不时会听到专家和普通患者的不谐之议与龃龉之声。但我觉得,这与我们对三国时的感情倾向颇为近似,也存在着“拥刘派”与“拥曹派”之别。其原由无非是偏重于彼此之优长或不同的患者在疗治过程中深得西医或中医之福荫。其实都有是处,却难免存在未做考量之弊。

    以笔者实践后之思考,无论过去与现在,西医(药)与中医(药)均各有其长。如对许多急症、重症,西医西药确在很大程度上可收立竿见影之效;而在许多慢性病领域,如肝、胃、肾等科,中医之经验,中药制剂之调理,却往往能立下无可替代之功。就本人多年来所遇之相熟者的亲身体验,无不深情告之曰:“活我命者,中药也。”虽为慢功,却真的应了那句民间俗谚:“慢功出巧匠”。当然,对于动大手术,开颅、内脏弊患切除,那就非西医行家不可了。中医在这方面,虽然传说中亦有奇迹,毕竟鲜见实践中之活例。小说中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之情节,充其量不过小手术耶。此类事件,确凿与否虽未可证,但据现今医学方家推析,在当时条件下成功之希望不大,仅术后消炎防感染之关就很难过。中药中虽有黄柏、黄芩、黄连等消炎药味,但力度有限,尤其对某些顽固菌类乃至衣原体支原体等等,很难比现代先进的西药抗生素更有力。

    也许,这就是当年鲁迅先生对中医药有所侧目之缘由。他父亲所患之肺病多半是肺结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称为“痨病”,是与今之癌症相差无几的绝症之类。难怪幼时的鲁迅站在高高柜台下当掉衣服抓回中药仍未能根治其父之病痛。其实公平地说,这只能归之于时代之局限。因为,对于肺结核,直至鲁迅去世后近20年的上世纪50年代初叶,随着雷米封(异烟肼)、链霉素等的出现,才大大遏制了痨魔的猖獗势头!

    俱往矣!近30年乃至近60年,属于中华国粹之一的中医中药以其前所未有的改进发展态势知名东方,其济世之功显著,治人好例无数,健身之术独特,辩证防治神奇。任何人如能深谙中医机理的辨证之道,调治兼施,当可弥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局限;理气、滋补、心身免疫力之全面增强,不说是永葆“不破之金身”,起码亦可收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之功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医中药治病不仅仅是治在明处,又常常是功在暗处。在这点上,早年只为少数人懂得,只是在近些年来,由于有关机构的大力宣传,传媒手段之空前普及,祖国中医药之宝贵真髓,已为更多的人群所领略与掌握。应该说,这是近年来的一桩了不起的业绩!

    如今在都市,在偏僻乡村,在大医院,在乡村合作医疗机构,中医中药无不大显身手。不仅在中国本土,而且在万里域外,亦不难看到:黑发黑眼睛在为金发碧眼、皓齿褐面的患者把脉,小小银针在为白求恩的家乡人舒筋止痛。当年,一位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助战,而今天,千百个“华求恩”在世界各地妙手回春。假如鲁迅先生还在,面对中医药的新面貌,或许也该会有新的解读,新的结论吧。

    当然,有关中西医孰优孰劣,乃至疑贬中国传统医药之争,日后还有可能持续下去。无妨!与其订立一个“互不侵犯条约”,不如达成一个不成文的“互补互助协定”,貌似“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则万民幸甚!幸甚!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